close
陳映真說:「報導文學姓文不姓新」

什麼是報導文學?
誰在說╱怎麼說?

在八十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中,發表過「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等文章,被譽為「鄉土文學的一面旗幟」的陳映真,面對台灣文學界對於報導文學莫衷一是、千差萬別的說法,下了一個清楚的定義:「報導文學姓文,不姓新」。

是報導還是文學?

陳映真解釋,報導文學屬於一種特殊文體。與純文學創作的差異在於文學中充滿虛構的情節、人物、背景及充滿象徵隱喻,但是報導文學的題材來自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報導文學不得越出現實的界線,其力量來自於被湮沒的真實生活。」強調真實,卻能以文學的筆法寫就,是報導文學的要求,也是它之所以不同於強調客觀中立的新聞寫作的原因。

「只寫真實的人、事,報導文學不作興賣弄技巧,而是強調來自生活本身的飽滿度,從平凡小人物的生活當中,追究背後的結構性問題。」他舉死囚湯英伸的故事為例,一個鄒族青年下山找頭路,受到職業介紹所與老闆的剝削,因憤怒而釀成洗衣店老闆一家三口滅門血案,一個普通原住民孩子誤入歧途的遭遇,背後所凸顯的社會結構、文化差異以及族群問題,呈現出飽滿的張力。陳映真認為,這樣的報導文學,就是走向人民、生活以及現實的文學。

報導文學怎麼寫?「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寫」

雖然陳映真強調報導文學不作興堆砌的文字與寫作的技巧,但提到如何磨練寫作技巧,他的建議是大量閱讀。經由科學的精神,大量閱讀文獻、筆記、檔案,並且帶著問題意識進行訪談。「群眾與生活的現場是最深刻的老師,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鍛鍊文字的運用、場景的鋪陳及人物的刻劃。」他認為,文字的運用來自於對人物、事件的理解與同理心。

此外,陳映真解釋報導文學的「傾向性」,在於有一定的立場、傾向、觀點並且毫不猶疑地反映自己的觀點,為避免個人經驗過於狹隘,應以調查的資料來佐證傾向性。並能掌握正反兩面的充足資料、掌握事物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平衡傾向性與客觀公正性的統一。

報導文學特別強調「六分跑」,報導者要取得最真實的資料,必得透過親身體驗。陳映真說:「不要成為一個社會學者,但要在工作中培養豐富的人文素養、掌握問題的本質。」他也認為報導文學不能只是蹲在房間裡打電話,一個好的報導文學寫作者,得到人民生活的現場,了解群眾的語言、思想和情感,藉由體會生活的本質,進而找出矛盾的性質,透過生活的粗糙洗禮與細緻體驗,培養敏銳的觀察力,用以寫事、寫人,將人與事進行有機的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雲小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