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獨立臉書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剛剛過去的五月,是我進公司以來,工作量最大、多元性最高、挑戰也最多的一個月,除了原本的每日編輯邀稿工作之外,我還舉辦了兩場年度印尼排華二十年的轉型正義論壇、出國兩趟(一趟去香港領人權新聞獎、一趟帶團到峇里島龍目島員工旅遊)、以及接受外部邀約的十一場演講與主持工作。

進入六月,從印尼回來後,經歷了一場舒暢的泰式按摩與健身房的鍛鍊,我決定要好好紀錄一下這瘋狂的五月天。

#先從排華論壇說起

IMG_0075.JPG

 

這不是臨時起意,而是從去年底就開始醞釀的題目,一路發展至今。

 

每一年我所負責的評論網站都會舉辦一場面對讀者的實體見面會,每年的主題不一樣,但是都跟東南亞有關。去年底,我和一位印尼台商作者聊起,今年是九八印尼排華二十年,我還記得那一年的五月發生了印尼排華暴動的新聞,當時立報的國際版主編阿山報稿時情緒非常激昂:蘇哈托居然要下台了!這是世界大事啊,獨裁三十年居然會因為一場政變而下台?!

 

而我有一位好友的先生來自印尼棉蘭,家人都在印尼,我打電話問候她,當時她告訴我,她未婚的小姑已經逃到馬來西亞避難了,因為暴動的人群針對華人婦女進行可怕的性侵暴力,是種族清洗的手段。

 

當時台灣的媒體報導得非常多,但是資訊破碎混亂,之後沒多久,傳出有些新聞畫面並非真實,而是挪用東帝汶遭到印尼軍隊入侵時的畫面,那麼到底華人是否受到傷害?為什麼印尼政府要排華?只是因為華人有錢?

我知道有很多當年因為排華來到台灣的印尼女子,以結婚為方法逃難到台灣,這些難道也是有錢人嗎?

我不明白,華人移民印尼幾百年的歷史,為什麼始終被視為外人?而即便如此,他們也不離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排華暴動二十年之後,那些沒有離開的人,後來怎麼了呢?

 

印尼台商作者吳英傑也說,九八時他和華裔印尼人妻子Yohana正旅居加拿大,Yohana也非常訝異這場政變居然就這樣改變了印尼的歷史。他們在十年後回到印尼,重新開始生活與工作,如今是很成功的商人,透過Yohana的家族與社會關係,他認識了很多商界的華裔印尼人,我們聊著聊著,他自告奮勇,說:那我來訪問他們吧,請他們告訴我,排華暴動的那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IMG_4196.JPG

這是去年底的結論,後來,他就開始了一段尋人的旅程,前前後後,他訪問了三十七位當年經歷過、或與事件擦身而過的華人,回想這一段歷史,並在二十年之後回看這段歷史,提出一些看法與意見。

 

這些大時代裡的小人物故事,是一則一則的碎片,拼湊出另一個也許不完整,但卻有一定代表性的角度。可是,這些故事都是華裔印尼人的個人經驗,勢必有難以迴避的種族與階級限制與偏見,該怎麼辦呢?

還好,我還有燦爛時光的龐大人力資源。

IMG_4186.JPG

 

燦爛時光的英文粉專小編(可能是全台灣學經歷最國際化的小編)蔡秀敏是我的另一位獨評作者梁展嘉的夫人,秀敏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專攻東南亞史,特別是印尼華人史,並且嫻熟印尼文。在燦爛時光多場演講中,她展現出對當代東南亞論述的批判與犀利論述,讓我深深折服,當我進一步請教她關於排華暴動時,才知道原來這也是她當年研究的題目之一,她甚至訪問過當時協助受害者的NGO,了解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太好了!

有了個案故事、有了學術觀點與高度,我有了右/左兩種觀點,但似乎還少了什麼?

我想到了因為排華暴動而來到台灣的印尼姊妹,她們的人生因為這場暴動而被迫改寫,如果能邀請她們現身說法,那肯定更能讓大家理解這個事件,也更清楚印尼跟台灣的關係,其實並不遙遠。

IMG_4198.JPG

舉辦論壇對我來說雖然麻煩但還算熟悉,燦爛時光三年來已經舉辦過幾百場的演講,論壇就是擴大規模;而談起規模,我也被公司公關總監找去支援了三年CWEF(超過五百人的世界經濟論壇)的媒體專訪與接待,經驗值是有的,比較大的挑戰是議題深度和講者的分量,不過有了這三位講者的參與,我很有信心,一定可以給聽眾前所未有的印尼排華論述與思索。

 

台北場是我嘗試第一次做售票場,過去三年每年都會舉辦一場免費的公開演講,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售票,沒想到反映很好,兩周不到,五十張票就全部完售,這在免費演講滿天飛的台北算是還不錯的成績,但我同事跟我說:拜託妳們這場的卡司這麼厲害、題目這麼特別,賣這個價格已經是太便宜了啦~~

其實售票的好處是我們可以確定人數,知道有多少人會來,好做安排。事前購票有這樣的好處,而我這幾年也發現,付錢的觀眾比較認真,免費活動時常會有很低的出席率(雖然我們沒遇過),這次的實驗讓我更有信心,未來一定可以繼續發展出更精彩的場次。

台中場的出現並不在年度規劃表上。今年一月初我受邀到逢甲大學王道中心為教職員做一日社群媒體工作坊,中心主任,也是獨評作者的侯老師為我導覽逢甲大學幾個創新設計的空間,希望有機會合辦活動。他客氣地說,不管妳想在這裡做任何題目都可以,或是把台北的活動整套搬下來我們都非常歡迎。

 

於是我們在終於確認了今年的年度論壇後,把整套設計提案給了侯老師,他也一口答應,就這樣,一周之內辦了兩場論壇,收穫非常豐富。

講者的部分自不待言,觀眾的部分更是大出意料。台北場的五十位觀眾不僅準時到場,甚至還有買不到票的聽眾直接到現場要求買票進場。

IMG_0131.JPG

演講之後的QA時間,有將近十位當年在雅加達經歷排華暴動的當事人現身說法,他們訴說著自己當年的恐懼害怕以及緊急撤離的故事,那一刻我渾身起了雞皮疙瘩:天哪原來有這麼多排華受害者在台灣?而他們還買票來回憶這段往事?

IMG_0434.JPG

現場其他的聽眾也說,沒想到能聽到這麼多當事人補充這段歷史,感覺實在太魔幻了。聽眾回函裡有一篇很動人的感想:今天的論壇好像是一場遲了二十年的集體療癒……

台中的場次沒有當事人出現,事實上多數聽眾跟印尼無關,可是他們對這段歷史感到好奇,走進會場前,我問侯老師:這場活動你們有宣傳或動員嗎?侯老師笑著說:我們的宣傳能力不太好,也沒有動員,全靠獨評的號召力啦~

我心一驚,這真是場硬仗,在台北免費活動超多,往往報名跟實際到場人數都需要打折扣(至少五折),通常會用超額報名來處理,而這場我們就老老實實給一百個名額,額滿截止,到底會來多少人啊?

IMG_4177.JPG

IMG_4220.JPG

在門口看到滿場安靜的聽眾,我感動極了,台中的聽眾你們好守信用啊,說來就來,真是有情有義啊~~~

講者們也受到了現場觀眾的熱情感染,一改在台北場的準時,每個人都超時加碼演出,還給了很正能量的結論,全場的氣氛不知為何居然有點嗨。會後的聽眾心得也顯出溫暖的一面,很多人都說,這是很有意義的論壇,讓我們更了解台灣的鄰居,也有很多人鼓勵獨評多到中南部辦活動,他們很期待未來還有下一場。

對我和講者群都是很大的鼓勵,我們第一次籌辦這麼困難冷門的題目,居然受到這樣熱情的回應,是意外,卻也感受到更多媒體的公共責任。在虛擬社群當道的現在,觀眾願意現身的行動力,某種程度也反映了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吧?

也許有點老派,但我還是認為,與其一萬個人按讚,不如一百個人行動。

雲小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思沙龍今天(20161022)邀請了BBC前中文總監兼總編輯李文演講,講題是:從英國BBC的改變看全球媒體的大解構。

BBC是個將近百年的老牌公共媒體,官僚體制保守且僵化,但BBC的新聞人仍持續創新,因為創新是文化。
 

1991年進入BBC國際台中文部工作的李文一生最精華的時間都奉獻給了這個英國公共媒體,由他來介紹BBC,代表性無庸置疑,他精準的措辭與穩健的台風,也展現了一代新聞人的典型。
 

演講很精彩,提問更有水準,主持人也是資深媒體人陳浩說,這是他主持思沙龍以來,提問水平最高的一場,可能因為台灣民眾對媒體的憂心已非一時一刻,醞釀多時的憂慮一旦爆發,力道自是不同。
 

會後,龍老師安排了一場晚宴,宴席上除了李文,還有眾多關心台灣公共媒體的前輩們,繼續談著台灣的媒體發展。我也因此認識了鄰座的BBC中文網的製作人大哥。
 

張正追問,官僚和創新根本矛盾,如何在官僚體系中創新?
 

大哥分享了在BBC的官僚體制中創新的例子,故事太長,用台語有句俗諺來說就是:做成有賞,打破免賠。
 

他說,官僚體制哪裡都有,可是實驗往往是很小的規模,就算失敗,損失也不大,不會因此被懲罰。
 

這讓我想起昨天的會議,一群同事也討論到了創新的阻礙,提到了一些過去幾個創新提案卻因故被視而不見的例子。
 

A同事問我:所以這樣說來,XX和YY是石頭囉?
 

我思索著A的說法,進一步想,也許對別人來說,我才是石頭吧,而且還是天上掉下來的石頭,因為我的提案對別人來說根本是懲罰呀~
 

沒想到,這問題今晚就得到了解答。

文章標籤

雲小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