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雲小小松山機場報導】根據新聞傳播學理,記者作為新聞傳播的第一號守門人,理當秉持公正客觀的基本職業道德跑新聞,然而,隨著新聞文化工業的競爭愈趨白熱化,記者與時間競爭的工具也隨著科技的進步而發展出不同的形貌,甚至逐漸改寫新聞的傳統定義。

松山機場人潮熙攘,外頭是春天慣有的細雨飄飄天氣,機場大廈空氣中悶著一股不安的氣氛。一群準備前往外島採訪的記者,焦急地詢問主辦單位:「飛機到底飛不飛?」空氣中傳來航空公司的廣播:「X點X點從台北飛往XX的飛機,因機場關閉而停飛。」

「飛機可以飛,但是機場關閉,我們沒辦法降落。」公關人員皺著眉頭向記者們解釋,原本是一趟愉快的離島出差,卻因為不可測的氣候問題而產生變數。「那我們就不去了嗎?」記者問,「嗯,如果大家願意等,我們可以等等看,說不定機場隨時會開放。」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隨著一班班取消的班機,記者們的期望漸漸落空。大家心裡有數,離島的雲層今天大概沒有希望升高到一千五百公尺,就算航空公司願意為記者們加開班次,機場也不會因此而冒險開放。

截稿時間逐漸接近,記者開始緊張:「如果今天不去,我要去找別的新聞了,否則今天沒辦法交差。」盡責的公關人員馬上拿出一疊已經準備好的資料,圖文並茂,安撫記者說:「沒關係,我們資料都有了,有官員說法、地方人士的意見、當地的實際狀況,還有圖片噢,你可以寫啦!」「可是我根本沒去啊,我怎麼寫?」記者很為難,明明人在台北,難道要把稿子發回去,然後人突然現身辦公室,說,我回來了!這太荒謬了吧!」「可是XX晚報的記者已經把稿子發回報社了啊,他還是 XX(離島)報導呢!他都發了,你跟著發沒問題啦,而且這些都是真的,只是你人沒到現場而已。」

「但是我人沒到現場,這樣的報導算數嗎?還要掛我的名字,不對吧!」記者隱隱覺得職業道德不該如此輕易踐踏。公關人員仍鍥而不捨地勸說:「有官方說法,有地方居民說法,這些都是事實啊,你又沒有造假。」「這些都是真的,但是記者本人不在現場,所以我沒辦法寫。」於是,趕著截稿前找到新聞的記者匆匆離開機場。

終究,那篇失去主體的新聞稿沒派上用場,那些早已預備準備攻佔新聞版面的「新聞」,也消失在細雨紛飛的初春傍晚,因為沒發生,所以新聞稿成為「假事件」,但是,這樣的「假新聞」,到底有多少呢?有多少因為記者的良知而消失,又有多少因為記者的一念之差而成為新聞?

也許這只是冰山一角,也許答案太可怕,若抱著懷疑心態看媒體,恐怕日常生活都要變得太沉重,但是媒體需要被監督,由小可以見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雲小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