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門賣給外國人的服裝店
每一次的消費都是一種表態:You are what you buy

每個人也許都有一兩位這樣的朋友:以消費為樂趣,對於百貨公司週年慶日期特賣推出的商品組合瞭若指掌,她們永遠知道哪個品牌的必買經典款、預購開始時間、今年潮流往哪個方向吹、什麼場合該穿什麼衣服、搭配什麼配件包包鞋子髮型甚至眼影的顏色。

她們不是什麼社交名媛或部落格逛街愛買達人,她們是辦公室的秘書、大學系辦的助理、貿易公司的業務代表,或是銀行櫃檯幫妳換外匯的行員,她們在工作之外的日常生活重頭戲之一,就是逛街買東西。這樣的女生,很容易被社會貼上虛榮趕流行的標籤,可是,買東西這件事,大家天天都在做,為什麼有的是「達人」,有的卻成了「敗家女」呢?

最近去旁聽一門課:「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我曾修過這位老師的「文化研究」,對於他右手寫論文、左手翻譯小說的功力十分佩服,不過,我最懷念的還是他豐富多元的授課內容,看完授課大綱後,我當下決定一定要排除萬難去上課。

這門課關注「消費文化」,從日常生活中關照消費的發展歷史、理論以及實際的案例:

本課程兼顧理論性概念和特殊領域之經驗研究範例,區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一)消費文化與日常生活概論,介紹重要的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理論家的思想和核心議題。
(二)日常消費的宏觀趨勢,亦即討論消費社會的結構性轉化。
(三)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涉及了日常物件的生成、形式與意義,以及物件的購買、使用及創造與人類認同形構的關係。
(四)消費地理學(geographies of consumption),亦即日常消費、地方建構與認同塑造之間關係的討論。


更有趣的是課堂作業:

期中作業一「我與物件的日常世界」:非常仔細地紀錄自己一天的生活,包括時間、空間、活動和思緒(可以製成表格,拍攝相片),但尤其要描述與你發生關係的各種物件(建議製作表格,配合文字描述,或是拍照),這些物件可能是你所使用的,或是你觀看和碰觸到的物件。然後,以這種詳細紀錄為基礎,討論日常生活(及其中的物件)對你而言,有何意義,或者說,對你而言,日常生活的世界是如何構成的,這種構成方式跟你與物件之間的 互動有何關聯?【約十頁】

□ 期中作業二「消費風格誌」:紀錄某人一個月的所有消費狀況,收集各種消費憑證(單據發票等),分門別類整理,計算各類別的金額,歸納消費品項的等級(製作詳細表格,附上單據原件或影印或拍照)。同時,描繪這些消費活動的發生地點和場合,製成地圖或消費軌跡(可以有不同尺度的地圖)。根據上述資料,討論其生活風格、價值觀與認同等議題。【約十頁】


看到這兩項作業時,我簡直不敢相信,這不正是我做過的紀錄嗎?在西貢遊學時,我每天寫日記,記下從早到晚的行程,到什麼地方、做什麼事、遇見什麼人、吃喝了什麼東西,因為一切都是新鮮的,記起來格外起勁。

我常常心血來潮拍下早上喝的路邊攤咖啡、巷口小店賣的河粉、大學校園、瑜珈教室的招牌、逛街血拚的心愛包包與衣服、上課用的字典與筆記本、陪伴我上網的筆電、路邊的公車。

我收集餐廳、咖啡館、服裝店各式各樣的手寫或印刷收據,包括薄薄一張新台幣六塊錢的公車票,這些「物質」構成了我在西貢的日常生活,每天晚上我總要撥出一段時間整理白天的行程,這些物質成了重要的證據,挖掘出日復一日的生活中的細微變動,累積個人的小歷史。

透過這堂課,那本貼滿收據票根的西貢遊學日誌,成了現成的分析材料,從中了解自己的消費風格,有點像是自我心理分析,看見自己最物質的一面。

自古以來,社會一般觀念對強調重視物質的人多少有些非議,但透過不同學者的詮釋分析,物質本身非關好壞,而是像「旗幟」一般,需要靠人類主體來「揮動」它,物質有什麼意義?就跟愛情有什麼道理一樣,三言兩語說不清,但正因為這種模糊曖昧的狀態,讓消費變成一項充滿挑戰的行動:你的消費實踐,也正展現了你之所以為你,獨一無二的存在,You are what you bu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雲小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