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三八國際婦女節,每年必定上演的戲碼是:政府表揚典範婦女代表、勞委會公佈婦女勞動參與率提高、人力銀行發表最受推崇的職業婦女代表,今年上榜的是殷琪和陳敏薰,因為她們事業有成、經濟無憂(而且都沒有結婚),成為眾多每日辛勞的平凡婦女欽羨的對象,可是,有沒有人想過,這樣的職業婦女在台灣實在太稀少,一點都不足為「典範」啊。
每次遇到這種時刻,我總會想起多年前和老闆的一段對話。
那是某個母親節前夕,某政府單位舉辦表揚「自強媽媽」的活動,他們從各縣市政府社會局提報的推薦名單中,精選出20位全台最符合資格的自強媽媽,到台北來接受「表揚」。
我記得那是在希爾頓飯店頂樓的貴賓廳,兩桌的中年媽媽們侷促地坐著,接受一批一批潮水般的媒體訪問,故事一個比一個催淚:A媽媽,23歲喪夫,守寡30年,獨立扶養4個小孩長大,幫人種稻、種香菇,一手一腳拉拔孩子,因為不想讓孩子被人瞧不起,堅決不肯改嫁。B媽媽,丈夫智障,公婆重病臥床多年,小孩也是智障,全家靠她一人每天兼三份工作養家,她不離不棄,20年如一日。
不少人聽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說的人跟聽的人哭成一團。看著她們黧黑的面孔、瘦弱的身軀、粗糙乾癟的皮膚,歲月與命運在她們身上留下深刻的痕跡,除了讚佩她們的「自強」精神,年少無知的我認真相信,她們每一位都堪稱社會典範,我們應該多多報導這樣的感人故事。
當時充滿熱血的我跟老闆提到這些「自強媽媽」的感人故事,說得正激動時,她突然微笑打斷我:「妳覺得,我們應該鼓勵這些婦女繼續犧牲嗎?」嗄?我的腦子被重擊了一下,她輕聲說重話,而我從此開始對這種典範表揚起了疑心,到底,這種表揚對誰有好處?安慰了誰?欺負了誰?這樣的典範,對於社會的進步、人權的提升,有什麼幫助呢?
十年下來,這樣的典範逐漸從農村婦女轉移到了更年輕的外籍配偶身上,除了更年輕、國籍不同,其他的「自強」條件差異不大,社會主流價值對於婦女的肯定,還是停留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傳統價值,想起來真讓人沮喪。
會不會有這樣一天,三八婦女節時不必再有婦女必須被推出來當「典範」,可不可以不要消費別人的苦難,拿表揚當作安慰劑,強調女性的犧牲奉獻多麼難能可貴。(真的很可貴,但可不可以不要這麼命苦?)
讓女人好好當個人,可以真正被公平對待、不要特殊保障名額、不必強調女士優先,不會因為有無婚姻子女而受到各式職場歧視對待,如果真有這樣的好時代,即使沒有婦女節,我想,女人一點都不會介意的。
- Mar 06 Thu 2008 21:52
誰的三八婦女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