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7/6
地點:河內
狀態:拜訪胡伯伯

明天就要告別河內了,才發現很多事還沒做:沒去拜訪胡志明、沒去看水上木偶戲,還沒好好來一頓紀念性的大餐。生命是匆促的,時間永遠不夠。

早上醒來時很餓,那種饑餓感不是河粉或法國麵包可以填滿,昨晚看了報紙的介紹,對於一家日本居酒屋情有獨鍾,突然想吃生魚片。生魚片哪裡找?有的,河內的日本料理僅次於法國料理,是最受的歡迎的異國料理選擇之一。

日本居酒屋的鄉愁

剛到越南的時候,很容易被那些充滿濃濃日本味的精緻小店鋪、餐廳吸引,無論胡志明市或河內,都有許多日本觀光客,因此不乏日本餐廳,河內著名的五星級飯店更是日本Nikko系列的飯店,相較於滿地垃圾的河粉店,整齊乾淨的日本料理店成為一種鄉愁。

隨機搭上計程車,請司機推薦他認為最美味的日本料理店,包包裡帶著那張美食地圖,找到報紙上介紹的居酒屋,時間接近中午。一進門,聽到熟悉的日語招呼,穿著日本和服的服務生一概是越南人,負責帶位,在吧台切生魚片的則是正港日本廚師。

點了生魚片、壽司、野菜沙拉、土瓶蒸、炸物、炒烏龍麵,一樣一樣端上來,擺盤相當有創意,我開心拍照,後來被發現了,服務生前來說明,為了尊重廚師的創作,他們不讓顧客拍照。啊?向來以客為尊的日本餐廳,居然到了海外變成了「因為怕被其他店派來的間諜出賣所以不許拍照的神祕居酒屋」,為了怕我不相信,她還指著某面牆上的標示,真的有個「禁止拍照」的圖片,好吧,不拍就好好專心吃飯吧。

這間居酒屋的來客多半是日本人,此起彼落的日語,讓人彷彿置身日本,服務生的日語都說得不錯,食物也很「道地」--不是日本的道地,是接近台灣的那種,混進了一些越南食物的元素,口味更有層次,味道更豐富,深得我心。

飯後Taxi去胡志明博物館參觀,靠近售票口時,遇見一大群越南女學生,隊伍整齊地準備入場,一旁還有幾個拿著攝影機的男人一路拍攝,女學生們年紀從國小到國中,混齡隊伍按照高矮排列,但身著一式一樣的白色制服,繫上紅領巾,模樣打扮看起來似曾相識,「越南也有小紅衛兵啊~」十一脫口而出,啊,對耶,這不就是傳記文學雜誌裡偶爾會看到的,文革時期巾幗不讓鬚眉的小紅衛兵嗎?真的都是小紅巾耶!

跟著女學生隊伍後頭進入胡志明博物館,果然有國父紀念館的氣派,首先是冷氣充足,和昨天的歷史博物館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特別是在炎熱的越南夏季。然後,我們發現門票也只要5千越盾,折合新台幣十塊錢。開始逛了起來,發現這裡的展品比較有看頭,幾百張胡志明造訪中國的歷史照片(胡伯伯去過桂林遊漓江耶),很多都和中國近代史習習相關。

十一在圖片中發現很多胡伯伯的事情:胡伯伯會寫中文,而且喜歡用格言成語勉勵大家:「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領袖都有這種習慣?);胡伯伯喜歡穿涼鞋(顯示他很親民?還是因為天氣熱?)很多照片都是他風塵僕僕穿著涼鞋探訪民眾,甚至連到中國拜訪外交官,都穿涼鞋。有意思的是,那雙被踏破卻意義非凡的涼鞋,博物館裡面也有展示噢!

還有許多胡伯伯下鄉與民眾的合照,不管是越南農民、中國農民、旅館的服務生、餐廳的門房,大家都爭相合照,唉呀呀,胡伯伯真是萬人迷啊!

下龍灣小紅巾

我們一邊欣賞有趣的展品,一邊討論胡伯伯是在什麼情況下拍下這些照片,不期然遇到一群小紅巾。一位可愛小紅巾以英文問我:「妳從哪裡來?」我逗她:「猜猜看?」「日本?韓國?」「台灣。」我用發音接近的越南文回答她。

她一臉驚訝,好像在說:「啊,妳居然會說越南文?」我接著說:「朵一空咻頂斐。」(越語:我不會說越南文。)小紅巾們爆笑,小麻雀般吱吱喳喳,我抓到幾個關鍵字,意思大概是說:「妳說妳不會講越南文,妳卻用越南文講話,那妳到底會是不會?」當然,憑我那點三腳貓的越語,自然是聽不懂這許多,不過人是有肢體表情的,我看得出來。

一群小紅巾於是圍了過來聊天,她們的年紀約莫在十二、三歲之間,已經開始上英文課,所以都會問英文課本的基本會話:「What’s your name?」「Do you like Vietnam?」「How are you?」我每回答一個問題都可以得到一陣愉快的歡呼,小紅巾們努力想翻出腦袋裡的英文單字來聊天,雖然語言溝通不甚流暢,但是大家情緒都很High。

拼拼湊湊的溝通中,我知道她們來自北越觀光勝地下龍灣,第一次到河內來玩,非常愉快,她們都知道台灣,還曉得台北有個101大樓,「真的很高噢!」一位小紅巾眼中閃著星星般,無限嚮往地說:「好想到台灣看101噢!」另外一位也接著說:「台北是非常美麗的城市。」人越聚越多,連老師都來了。

十一在旁邊提議:「大家一起拍張照吧!」一群小女生很可愛地來輪流跟我拍照,拍完給她們看,大家都很開心。拍完照,大家看起來有點不捨,彷彿很想再多聊點什麼,可惜英文問候語已經都講完了,更深的會話內容又缺乏足夠的辭彙,一直微笑也不是辦法,那,再下去就尷尬了,只好揮揮手,繼續參觀吧。

水上木偶戲(Vietnamese Water Puppetry)

離開胡志明博物館,我們直奔還劍湖畔的水上木偶劇場。夕陽西下時分,門口排滿了皮膚曬得發紅的西方遊客,背包客、北歐銀髮團、美國家庭團齊聚一堂,票價一人80塊台幣,是所謂的「一級」座位,買好票後,聽到櫃檯跟正在買票的背包客吵了起來,原來她想買半價的「二級」座位,卻被拒絕,因為只剩下一級的票。進入劇場,門口有人散發紙扇,進去後才發現,原來所有座位都是「一級」,因為不對號,得自己找位子坐。

水上木偶戲以英、法、越三語進行,木偶飄在水面上,每座木偶的後面都有一根長竹竿操控,操偶人下半身泡在水中,內容敘述越南傳統農村生活,忠孝節義終得善報的勸世故事。除了表演的木偶,戲臺旁還有一組樂隊現場伴奏,樂師敲擊演奏越南傳統樂器,兩個穿著國服的女子負責一搭一唱地為木偶配音,是「說戲人」。

表演因為卡著語言障礙,有看沒有全懂,只能看著節目單的解釋。雖然聲光效果挺陽春,比不上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霹靂布袋戲,可是表演結束,當所有的操偶人從幕後走出來謝幕的那一刻,全場突然激動了起來,掌聲久久不歇。

那些面容樸實、臉色紅潤,穿著簡單布衣的「演員」,一個多小時,泡在冰冷的水裡,賣力地操作竹竿「遙控」木偶,該有多辛苦。書上說,這種表演是古代皇帝和王公貴族喜歡的娛樂,大概就像是台灣布袋戲或是中國的皮影戲,可是,偏偏得泡在水裡,是因為越南天氣熱?還是因為池塘多?直接把戲臺蓋在水上,讓操偶人得更加賣力(臂力加上水中移動的吃力)演出,難道也是一種權力的展現?顯然是的。但願這些在水中的工作者能因為場場爆滿的表演而得到應有的待遇,但願他們都喜愛自己的工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雲小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